苗木新闻

谈房色变?调查显示:超80%的家庭仍不愿买房更可怕的还在后面

时间:2023-12-31  作者:admin  来源:未知  

  眼下,房地产行业已经到了攻坚阶段,恒大和碧桂园所带来的寒蝉效应还远远没有结束,如果仅从房价的变化来看,甚至还没有开始。

  而这场针对房地产所蔓延的房企危机,目前也还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,但如果从日本的经验来看,房地产所导致的涟漪效应,乃至对一代人消费观念的塑造,可能才是接下来的重头戏。

  而关于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故事,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的版本,相信很多人已经听过无数遍,可能也正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,如今更多人提到房子,反而“谈房色变”,从市场的角度来看,这是好事,说明购房者终于开始回归理性,回归市场了。

  根据美国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的调查显示,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房地产宽松措施,但大部分国内家庭对住房前景仍持谨慎态度。

  摩根士丹利的一份研究报告称,超过80%的国内家庭在被问及购房计划时,仍表示不愿意或不确定是否要购房,该报告基于对一项约2000名消费者的调查。

  其中有42%的受访者预计未来12个月房价会下降,但即便如此,依然也有23%的人预计房价会上涨。

  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,为了提振楼市,相关部门出台了房地产宽松措施,包括下调首套和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例,并下调存量房贷利率。

  一部分原因还是来自于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新生儿的降低,大家对房子的刚需需求正在不断减少,此前国内某研究机构曾做出预测,随着时间的推移,十年后二十年后,国内对房地产的需求会转变为负,主要原因就在于随着一代人的老去和自然死亡,人口减少之下,房地产基数庞大,将会导致整个行业供大于求。

  另一方面,随着过去房地产行业十几年的高速增长,许多人被掏空了钱包,还要背负几十年房贷,在今天的各项高成本的压力之下,房贷、育儿早已经让人疲惫不堪,而买房,显然不在当下乃至未来的考量之中。

  过去引入市场经济几十年,国人勤劳节俭,攒下来半生的钱,几乎全部拿去买了房,结了婚,用于置办这些人生大事。

 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,人们的积蓄是有限的,消费自然也是有限的,当房子和结婚育儿掏空了积蓄,留给消费的比例自然会有所下降。

  当然,从好的一面来看,在存量房贷利率下降之后,更多的人愿意将多出来的额外资金用于消费和投资。

  除此之外,借用辜朝明的话说,尽管房地产可能会造成一些风险或债务问题,但它至少给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条件,从物质的角度来看,人们虽然可能债务压力繁多,资产缩水,但至少人们住的更好了。

  针对房地产的问题,过去我们一贯的原则是“房住不炒”,这是大前提条件,也是大背景,但当房地产真正疲软的时候,房地产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,和地方收入之间的关系,早已经密不可分,这又导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,至少就现在而言,还无法眼看着房地产销量下滑。

  所以,近期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松绑,当然不是为了刺激房价上涨,更多的,反而是希望宏观经济借此增长,市场信心从而被树立起来,让经济恢复到正常轨道。

  房子作为大宗商品,几乎是许多人一生中最贵的一笔买卖,在如此高昂的价格下,更多人在决定买房与否时,会变得非常理性,而不会冲动消费。

  于是乎,一方面买房刚需所剩无几,另一方面住房改善需求也不断完善,随着房子的投资属性不断下降,房地产的冷门,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。

  他们当然看得到,只是他们没有想到一切会来的这么快,就好比一个人天天习惯了吃波士顿龙虾,突然你给他说,未来的不久你只能改吃大鱼大肉了,尽管他表面上可能会赞同,他甚至自己内心也明白。

  当他常年被“波士顿龙虾”所包围的时候,就可能沉溺在信息茧房中,从而对外界的变化充耳不闻,甚至是下意识地主动筛选只对自己有利的信息。

  对地方来说,可能也同样如此。过去土地出让金一度占据一些地方三四成的收入占比,可以说是非常之重要,但地方真的意识不到房子迟早有一天会下跌,土地迟早有一天会卖不动吗?

  尽管从2016年2015年开始,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说法一度曾非常流行,但在一年棚改货币化后,新的需求被催生出来,房地产继续一路繁华到去年。

  我们会发现,真正值得投资的房地产,也就是一二线城市非常稀缺的地段,这些地段的房子值得投资,而更多三四五线城市,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值得投资的。

  因此,支撑房地产繁荣至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,依然是人口红利,依然是城镇化,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后的买房刚需。

  所以,当年度人口红利消失后,我国的房地产库存也正是在那一年达到了新高,而随后的棚改货币化,则和买房刚需无关,而是老房改造拆迁后的改善性需求。

  今天大多数中国人仍不愿买房,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好事,因为房子就是商品,商品就应该是由需求决定的,如果刚需、改善性需求都已经被释放完毕,那么人们还有买房的必要性吗?

  买房和生育,之所以现在的人越来越不愿意买房,越来越不愿意生育,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,无非就是付出不等于回报,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。

  拿买房来说,现在的房价跌没有?可能一些城市跌的有,但和动辄上万几万一平的房价相比,跌的那几百,等于跌吗?

  而生育其实也是类似的困境,今天养育一个孩子,在北上广深的平均成本要高达百万,这还仅仅只是把一个孩子养育到18岁,如果算上大学毕业结婚,那成本等同于再买一套房了。

  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,这一现象的唯一解释,那就是过程中有什么东西出了问题,以房子为例,可能问题本身就在于房价过高,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。

  而更细思极恐的,在于其习惯的养成,如果这一代人真的习惯了不买房、习惯了不生娃,那这等同于什么?不用多说,仅仅只是稍微一细想,就足以令人头皮发麻。

  关于日本“低欲望社会”的后果,相信有很多相关的书籍供各位去阅读,寻找答案;而我想说的是,不买房、不生育的后果,远比所谓的“低欲望”要可怕百倍。

  作者:罗sir,新青年的职场内参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,乐观的悲观主义者。关注我,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。



关键词:
随机文章
Copyright © 版权所有 - 联系我们 -